发布时间:2017-01-21 00:00
阅读 6014 | 分类:文学
但这场变革会让这个国家,这个政权变成什么样?赵烈文没给出一个好的设想,却给出了最坏的预测。曾公有问:“得京中来人所说,云都门(京城)气象甚恶(形势不好),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裤。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赵答:“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指中央政府先垮台),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自称)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指各省)无主,人自为政(地方割据),殆不出五十年矣。”曾闻之,亦是无奈道:“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祏之陨,君辈得毋以为戏论。”综合看赵烈文对内忧看的比较准,对外面的世界还未有清醒足够的认识。
从中国看中国问题只能看到片面的问题,从中国看世界问题可以看到局面的问题,从世界看中国问题就可以看到全面客观的问题。
其实做为一名清朝的国家重臣,曾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王朝的危机,他又何尝不想去拯救这个王朝,与己与国来说他都有这份责任感。我们也丝毫不会去怀疑曾公的儒家理想,家国情怀,但是他领导不起这场三千年未见之变革,因为这场变革的矛头处处都对准着这个王朝的中心,变革就意味着去分化王者的权力,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但在儒家文化中这就是乱臣贼子的行为,或许他顾滤到变革的社会成本过高。总之这有悖于华夏的文化传统,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儒家思想的格局就在那里,不多不少。曾文正公虽然不是司马公所论的,“持爵禄之重而生苟且之心”的李斯之人,但在史无前例,后无预期的情势下,他很难愈越雷池一步,只能如此保守的维持下去。当时国际形势的发展正是适者生存的时代,保守则意味着闭关锁国落后灭亡的局面。他的学生李鸿章也是如此,虽然洋务运动看上去办的红红火火,但制度性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大清积重难返,最终洋务运动还是被清政权的制度拖住了腿,也就是当今所说的只要经改,不要政改的结局,其结果怎么样哪?“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到来头修修补补的东西,怎能禁得住历史的检验!曾文正、李鸿章,左宗棠等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少有的有胆有识之人,他们都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危机,但他们却又无能为力。何也?我认为一是他们知道专制之下愚民太多,民众的精神太过贫弱,社会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启蒙后,国民才可能会有担当参与社会的意识。不然还是走老路子。二是他们所具备的儒家文化还无法构建起一个具有良性发展的现代化国家,他们没有更好的思路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我们中国无法走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率的老问题。
我们的文化是需要传承下去,但它不是意味着因循守旧,而是要不断的去学习创新。同样的国家制度也需要不断的改革于创新,其发展也必须要苻合人类的发展愿望,这样的社会发展才会是良性的社会发展。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非是一国集团者的天下。
我们要用自由平等的现代精神去追求“横渠四句”的意义,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良好愿望,这样的愿望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嘴巴上,引用孔子的一句话就是“人能泓道,非道泓人”。所以我们要不断的用实践去证明中国走得是不是康庄大道,不然,今后我们会不会再做恶梦,还未可知?
留言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