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之神”王永庆 走出去,外面是片天

商帝国咨询头像

发布时间:2015-11-03 00:00

阅读 12154 | 分类:管理学

合集: “经营之神”王永庆

    1917年1月8日,王永庆出生在台湾台北县新店直潭的一户贫苦的茶农家里。他的祖籍是著名的茶乡福建安溪。清朝末年,清政府闭关锁国、腐败无能,国力江河日下,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福建沿海一带的一些农民、小生产者眼看着生活无以为继,只得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到台湾寻找生路。王永庆的曾祖父便是这其中的一员。后来,王家人便定居在直潭,世代以种茶为生,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着。

    由于茶树生长周期的原因,茶农们一年大约只有半年的时间(春季到秋季)有一些微薄的收入,其余时间就只能赋闲在家,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因此,日子过得十分清苦。王永庆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母亲出外捡煤块、木柴,以便能换取点零钱,贴补家用。但是,还是免不了忍饥挨饿。有时实在饿极了,就只好偷偷地摘路边的番石榴吃。家里偶尔“改善生活”,能分到一小碗甘薯粥,在王永庆看来就像是过年一样。王永庆七岁那年,父母实在不忍心让他失学,就拿出多年来省吃俭用攒下来的积蓄,把他送进乡里的学校去念书。那时候,学校离家有十公里的路程,王永庆每天必须天不亮就起床,先去挑几趟水,把家中的大水缸灌满,然后步行去上学。别人家的孩子上学都是穿着漂亮的新衣服,而王永庆却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他的裤子是用面粉袋改做的,上面还印着“中美合作”的字样;用来阻挡烈日风雨的草帽早已破了好几个洞,可还是舍不得扔掉;没有书包,母亲便把两块破布拼接起来给他装书本;仅有的鞋子磨破了,他就干脆赤着双脚在泥泞的山路上奔走!每天放学后,王永庆还要扛着一袋50斤重的饲料回家喂猪。50斤的重量,对于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有些不堪重负。王永庆几乎每走几百米的距离,就换一下肩膀,等到他回到家时,已经筋疲力尽,双肩红肿,大汗淋漓了。王永庆9岁那年,家中的顶梁柱——父亲王长庚积劳成疾,卧病在床,全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到了母亲瘦弱的肩上。王永庆看到母亲日夜不停地操劳,总想多帮母亲做点事。挑水、担柴、洗衣、做饭、养鸡、养鹅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尽量多做。除此以外,王永庆还找了一份帮人放牛的工作,一个月赚5毛钱,一来可以交学费,二来也能够贴补家用。就这样,他勉强读到小学毕业,便被迫告别了学校,到茶园做了一名小杂工。值得庆幸的是,王永庆有一位睿智开明的祖父,在祖父的教导和影响下,王永庆学会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其实,王家初到台湾时曾经有过一段算得上小康的日子,王永庆的祖父王添泉因此得以成为直潭为数不多的读书人,中过秀才的他,还曾在当地开了间私塾,颇受人尊敬。尽管私塾先生的身份给这个家庭增添了不少书香气息,却对改善家庭经济没有多大帮助。随着新式教育的兴起和普及,王家私塾再也无力支撑,最终关闭。从此,只能靠种茶作为唯一营生的王家人,日子过得越来越清苦。王永庆并不是那种安于现状的人,他总是思考着如何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去开创一片新天地,他暗自为自己定下了人生的目标。但是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走出直潭,到外面的大千世界去闯荡一番。可是,当王永庆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和家人时,除了祖父王添泉,没有人支持他的想法。一天,王添泉把全家人聚集到一起,对他们说:“种茶人为了让茶树发育良好,常常要一根根地清除掉茶树周围的杂草,可是我们这里常年多雨,土壤经过长时间的冲刷,加上没有植被的保护,导致了土壤的大量流失,这片茶山迟早会变成废山。所以,我们要是一辈子、一代代都靠种茶为生,永远都不会有出路的。长庚辛苦了一辈子,也没能让你们过好日子,倒是把自己折腾了一身的病。阿庆是读过书的人,我也不希望他一辈子困在这里,走上一代人的老路,还是让他到外边的世界闯一闯吧,说不定能闯荡出一些名堂来!”祖父的这番话深深地敲击着王永庆的内心,也更坚定了他出外闯荡的决心。这一年,刚满15岁的王永庆,怀揣着家人东拼西凑来的一点盘缠,独自踏上了谋生的道路。在他的心中,有一条康庄大道在等待着他,虽然要经历一番艰难险阻才能到达,但是他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就一定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王永庆一路上风餐露宿,风雨兼程,来到了位于台湾南部的嘉义县。日据时代的嘉义是台湾的商业重镇,更是米谷的集散地,嘉南平原生产的粮食集中于此,南输北送,使这里成为了一个繁荣的贸易中心。在这里,王永庆开始了他闯荡天下的生涯。

留言区(共0条)

暂无留言,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