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时的海上运输,让霍英东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从而一跃成为香港的财富新贵。那时,霍英东刚好30岁。如果单以财产的丰厚而论,可以说霍英东已经做到了“三十而立”。
到了这个时候,霍英东也不需要再冒着生命危险去赚钱了,不需要风里来浪里去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霍英东准备“退出江湖”,守着钱财过一生。他要用自己海上贸易赚取的钱,去创造更多的财富,投资什么项目好呢?霍英东的脑子又开始转动起来。20世纪50年代初期,香港人口由原来的50万,暴增到250万,人口的激增,导致住房的严重不足,当时香港的住房条件十分恶劣,老旧的木屋、天台屋,甚至连走廊、楼梯间都挤满了人。加上工商业的勃兴,形成了对土地和楼宇的庞大需求,房地产业因此得以在香港逐渐发展起来。霍英东审时度势,认定房地产业势必会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资金全部押在地产上。
霍英东的决定遭到了一些朋友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香港的地产市场一向由英资财团垄断,华人要想从他们那里分得一杯羹,简直比登天还难。
可是,霍英东偏偏是一个喜欢特立独行的人,不论是当年东沙岛的冒险,还是冲破禁运,向内地输送救援物质,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不管前方是沼泽险滩,还是万丈深渊,他都会义无反顾、决不后退。对自己将要涉足的房地产事业,霍英东同样信心十足、踌躇满志。这与其说是源于他“过分”的自负,倒不如说是因为他坚信自己能在英资独霸香港地产市场的局面下,另辟蹊径,闯出一条新路子。
但在当时,除了货运生意外,对于其他的生意,霍英东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所知甚少,甚至连银行开户都不会,也因此闹出不少笑话。1953年6月,霍英东和妻子吕燕妮在湾仔告士打道152号共同创立了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是465万港币——这在当时可是一笔相当巨额的数目。在霍英东的构想中,就是要以霍兴业堂为旗舰,纵横香港的地产市场。
公司隔壁的151号,正是霍母的私宅,霍英东和妻儿则住在著名的富人区——跑马地蓝塘道11号豪宅。当时,霍英东连银行户头都没有,他把大量的现金都存放在家中的保险柜里。另外,他担心货币容易贬值,就拿出一部分来兑换成金条,塞到家中的墙缝里藏着,俨然是一种“土财主”式的存钱办法。成立霍兴业堂之后,霍英东已不满足于把钱换成黄金储存保值,他急于想拥有一幢属于自己的大厦。一来可以把自己的巨额现金和黄金转移到物业上来,安全保险;二来可以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实力和身价,便于自己在地产界的发展。总之,那时,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处物色自己喜欢的大厦。
这时,霍英东听说香港的世家——利氏家族有意出售位于铜锣湾的使馆大厦。这是利氏家族众多物业中的一幢,当时是出租给一些外国驻港的大使、领事、外交官居住。大厦是公寓式结构,就建筑面积和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内部设施而言,是香港当时最大、最高级的大厦之一。
霍英东到使馆大厦考察后,甚为喜欢。随即,他亲自去拜见利氏家族掌门人——利铭泽。霍英东拜见利铭泽时,他在香港商界尚是一个无名小卒,而利铭泽却已是名震香江的大富豪,同时还身兼香港市政卫生局议员,可谓位高权重,其势力不可小觑。
令霍英东没有想到的是,两个人的第一次谈话竟然进行得颇为顺利,利铭泽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种超级富豪的趾高气昂、不可一世,而是和蔼可亲得如同父亲、兄长一般。
利铭泽和霍英东都是十分豪爽的人,对价钱也没有斤斤计较,双方答应以280万港元成交。几天之后,霍英东和利铭泽相邀见面办理买卖手续。利铭泽见到霍英东拎着一个大袋子,感觉很奇怪。原来霍英东的大袋子里装的全部是买楼的现金,而他当时既没有支票,也没有银行户头,这让利铭泽感到哭笑不得。当时,香港在银行有账户的人确实不多,可是做大生意的人都知道怎么利用银行。他看着一脸真诚的霍英东,从心底觉得眼前这个年轻人将来必会成就一番大事业,就诚恳地对霍英东说:“霍先生,其实买楼也好,做其他生意也好,不一定全用现金或者自己的钱,可以在银行开户,然后可以向银行借钱,节省自己的本金”。
霍英东这才知道,原来银行有这么大的作用。他便想到当时香港最大的汇丰银行开个账户。在当时,在银行开户、存款,一般需要有一些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介绍和担保。利铭泽再次向霍英东伸出了援手,在他的介绍下,汇丰银行最终接纳霍英东的开户、存款,这也是霍英东生平第一次与银行打交道。经利铭泽、利孝和两兄弟指点,霍英东又向汇丰提出贷款的请求。但是,毕竟霍英东是初出茅庐,汇丰对他的能力并不十分信任,后来还是靠利铭泽、利孝和的担保,汇丰银行最终同意借给他150万港币。也就是那时,霍英东认识到银行是多么重要,因为汇丰贷给他钱,只要6厘利息,而香港当时市面上的贷款,最便宜的利息也得是1分8厘,中间足足差了三倍。所以,从那时起,霍英东便开始想尽办法去与各大银行的负责人打交道,并建立起一定的关系。当时,出租楼宇是香港地产行业最盛行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前,香港的楼宇买卖是以一整幢作为单位的。没有巨额资金,很难购买下来,私人也极少涉足其中,公司拥有一幢大厦后,若不是整幢卖出去,就是自己使用或转租出去。所以,当年地产公司通常称为置业公司,而不是发展商。
买下使馆大厦后,霍英东先是把公司的大本营从告士打道搬到开平道7号的使馆大厦地下。然后再依照传统的办法,实行对外招租。因为使馆大厦在当时属于高级楼宇,且向来住的都是一些外交官,所以新的租客仍然是以洋人居多,租金自然也不菲。继霍兴业堂之后,霍英东又成立了一间立信置业公司,专门建造和买卖楼宇。
霍英东踏足地产行业的第二个大动作就是在1953年底购下九龙油麻地榕树头公众四方街至东莞街的一块10万多英尺的土地。当时的地价很便宜,一英尺只要20多港币,因此,这么大的一块地,霍英东只花了几十万就买了下来,这也是他平生买下的第一块地。
买下四方街地皮后,霍英东便准备在那里建楼,但是他又不想再继续把它们租出去,而是想向市民出售。因为在出租使馆大厦时,他算过一笔账,通常,楼房的建筑期是一至两年,如果是租出去,扣除利息以及各项开销,至少七八年之后才能翻本,收益率并不高。而那些小的地产商,则是小本经营,通常只盖五层以下的房子,这种经营方法,既不能加速资金的周转,赚不到大钱,也无法解决香港的住宅紧张问题。其实,当时不仅是在香港,在世界各地,楼宇买卖都是以一整幢作为单位。这种陈年行规沿用了多年,没有人觉得它有什么不好,更没有人提出要去改革它。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香港一些地产商开始觉察到这种经营方式的局限性,于是想改弦易辙,探求新的售楼方式——像切月饼那样,把楼宇契约切开,即“分契”,然后把楼宇分层出售。
地产商将楼宇分层出售之后,光顾楼宇的市民多了起来,但买主还是局限于一些富裕的人家,而且分层出售也仅仅限于那些唐楼式的楼宇(即最高不超过五层,每层只有一个面积1000平方英尺左右单位的旧式楼房)。当时的房价在每平方英尺20港元左右,也就是说,买一层楼大约要2万多港元。而那时香港普通职员的年收入不到3000港元,能一下子拿出2万元来买楼的人屈指可数,因此,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香港地产市场,并不算特别活跃。
霍英东经过一番思考、权衡,决定采用分层出售的方法。他的考虑是,如果市民租房住,必须要先交一笔顶手费,叫做“七千顶手,月租两百”,即顶手费一般要7000元,每月还要交200多元的租金。但相同面积的一层楼,售价一般要2万元左右。也就是说,一个出得起7000元顶手费的租客,再支付差不多的钱,就能买到一层属于自己的楼房,两者比较,自然买楼比租房划算得多,如果市民们都愿意自己买楼,那么资金周转和回收也就快了。在进入地产业之前,霍英东所从事的都是商品流通的生意,这也就使得他拥有了超前于当时大多数地产商的商品意识。他把多年经营杂货铺的经验拿到地产经营中,把楼宇当成商品,采取一些“有创意”的促销方式,推动了楼宇进入市场,以此加快资金周转,缩短投资回收期。
房屋并不像胶鞋之类的产品有个样板,不同的楼宇,楼层高低不同,结构、面积、材料、价位也各不相同,所以客户在选房、看房时都十分谨慎,几乎是所有家庭成员都要看一遍甚至几遍,还要一起计算,一起丈量。而带领顾客看楼的人,每天都要来来回回跑几十次,因此很不耐烦,个个都成了“负气佬”,常常和顾客发生争执,最后闹得不欢而散。有鉴于此,霍英东大胆探索,独创出前所未有的“楼盘说明书”,上面详尽地介绍了楼盘情况,包括地势环境、建筑材料、分层价格、订购方法以及交楼的日期,另外还有地盘、各楼宇的透视图和平面图、骑楼剖面图、各分层的平面图等等,印制出来后,再装订成册,派发给买家,让买家对楼盘的基本情况有一个详尽的了解。这种楼盘说明书,从内容到编排方法,与现在流行的装帧精美的楼宇宣传广告画册并无两样——其实,除了印刷、装订质量相对较为粗陋之外,它就是今天的楼盘广告画册的前身。“楼盘说明书”一推出,广受市民的欢迎,对促销楼宇的效果也十分明显,其他地产商们也都纷纷效仿,并逐渐成为地产商推销楼宇的必用手法。编制“楼盘说明书”,绝对称得上是霍英东在房地产行业的创举。霍英东经历过童年时以“船”为家的飘荡与艰险,经历过少年住在“贫民窟”里的拥挤与艰辛,深知“家”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他要让拥有自己的楼房不再是富人的专利,让更多普通的市民也能买楼做业主。再从自己作为开发商的一面考虑,只有买楼的人多了,物业市场才能旺起来。如果再想出一个办法,让自己既投资不多,又能有较高的回报,那岂不更是两全其美?那么霍英东“两全其美”的办法究竟是什么呢?这就不得不提到霍英东的另一项创举了,即“卖楼花”与“分期付款”的售楼方式。
所谓“楼花”即指楼号,就是在新楼宇只有设计图纸,没有正式动工兴建之前,买家先交纳一定数额的定金预购楼房,余款分期支付,像交租那样,等新楼落成,买家就差不多交齐了余款,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物业,可以做业主了。这就好比在果树开花阶段,买家交钱买那个“花”,然后在花结成果时再摘那个“果实”一样。对于开发商来说,就是用买家的订金来盖楼。可是,楼还没建,买家是否愿意先付定金呢?霍英东再次发挥了他善于精算的优势:以一座六层楼来算,楼层越高,价格就会越便宜,如果一个单元卖1.4万元,普通市民与其花7000港元的顶手费,再每月交200港元的租金,莫不如采取一种“分期付款的方式”。就像卖杂货、开工厂那样,不可能自己备齐那么多现货放在那里等买家来买,一般都是接到订单后才生产。有了订单和订金,厂方就可以启动,销路也有保障。而买家先支付一定数额的定金,再陆续回款,而不是像传统的“一手钱,一手货”,一次性付齐货款,减轻了买房的压力。如此一来,买卖双方都有利可图,生意也就做活了。
买房子也是一样,先交纳的7000元,相当于定金,余下7000元,每月缴交不到300元,只需两年便可以全部还清,这与租屋无异,但买主却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住房,不用再漂泊不定,这是非常划算的。
所以,在四方街大厦还没动土之时,霍英东就在售楼说明书上向市民推介这种分期付款的新的买楼方式。这一招果然十分有效,楼宇开售的第一天,很多普通的香港市民就蜂拥而来,他们觉得自己完全可以承受这种分期付款的方式,都愿意自己买楼,负责此次楼宇销售接洽的高露云律师楼外大排长龙,楼花很快便销售一空。
之后,霍英东在出售四方街其他楼宇时,又不断完善这种分期付款的售楼方式,把第一期的订金降低到总楼价的10%~30%,以吸引更多的市民前来买楼。“卖楼花”是香港地产行业经营手法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对买家而言,此方法减轻了他们一次性支付所有楼款的压力,让许许多多的市民也能进入房地产买卖市场。其实,这其中获利最大的仍然是开发商。从建楼来说,比如建筑费需100万元,楼房可卖二三百万元,净赚一二百万元。先收售价一半,这建楼费用就解决了,资金周转很快,且收足买楼者预付的订金后才动工兴建楼宇,也避免了投资风险,万无一失。而买方觉得买“楼花”既便宜又划算,便抢着购买。有些人则在排队预购到“楼花”后,随即把“楼花”转售给别人,一天之间就已经赚一笔,不少人因而乐此不疲。由此,又掀起了一股“炒房”的狂热潮流。那时,整个香港几乎是一哄而起,许多人都疯狂地卷进投资房地产业的旋风里。“买楼花”和“分期付款”的举措,也使得霍英东开发的楼盘货如轮转,新楼盘开售的消息在报纸上一刊登,往往一天内就订购告罄。再次引发了其他地产商的效仿,成为香港房地产市场的一大经营特色。短短一年多时间里,霍英东就在四方街地块建起100多栋、共600多层、折合约50多万平方英尺的楼宇,蔚为壮观,而且全部销售一空。四方街一带,也因此成为香港最早、最大的屋村之一。如果以每层楼赚1万元计,光是四方街地块,霍英东就赚了600多万,而且他自己的投资甚少,基本上是靠买家的订金把楼宇建好的。年轻的霍英东涉足地产行业,一跃成为坐拥千万资产的大富豪,不得不令同行们刮目相看。在兴建四方街楼宇的同时,霍英东还兴建了立信大厦和香槟大厦。开发兴建大厦固然收益巨大,可是问题也接踵而来,在此之前,地产商把楼宇分层出售,只是局限于那些不高于五层的旧式唐楼,因为那些唐楼每层的面积不大,一般是1000英尺左右,且每层就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一个业主,分契比较容易,如四方街大楼那样,楼高5层的,就分成1/5,每层的业主各执一份契。而大厦不同于那些旧式楼,一幢大厦建筑面积很大,每层又有好几个单元,大厦里头还可能有酒楼、写字楼、店铺、停车场、工厂,还有外墙、电梯户主多了起来,屋契怎样分?另外,还涉及到电梯保养费、公用电灯费、看更费、垃圾清理费等一系列问题,这些费用怎样分摊?还有,业主有权随意使用自己的地方,别人无权干涉,但相互间的纠纷却多起来,比如在大厦里设工厂,开工时噪音会打扰到其他业主;开酒楼的,在门口装个霓虹灯招牌,整夜亮着,搞得其他住户难以入睡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法律上也不能很好解决。
于是,霍英东推出了他的又一项新“创举”——“公共契约”,即每个业主都负责一部分管理费,承担共同的责任和费用,这俨然就是今天的物业管理模式的雏形。
香港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莫过于那些高耸入云、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前,香港的楼房一般不会超过五层,随着香港人口的增加和住房的日益紧张,1955年,港英政府重新修订了建筑管理条例,准许地产商兴建高层住宅大厦。
霍英东又一次捷足先登。1955年,他在铜锣湾利园对面兴建了香港当时最高的大厦——17层高的蟾宫大厦。蟾宫大厦的地下是铺位,二楼是写字楼,其他的楼层是民用住宅。霍英东又采用“卖楼花”方法,在各大报纸刊登售楼广告,楼盘很快就一售而空。蟾宫大厦气势宏伟,临海而立,站在顶楼,不仅可以俯瞰整个维多利亚港湾的美景,港岛九龙的景色也同样尽收眼底。蟾宫大厦封顶后,霍英东登高望远,居高临下,成功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这个曾经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艇户仔,曾与50多人挤在一间贫民窟里的穷小子,竟然有能力建造香港最高的商业大厦。随后几年,无数的摩天大楼陆续拔地而起,遍布港九。而半个多世纪以来,蟾宫大厦却始终矗立在铜锣湾,见证着香港几十年沧海桑田的发展变化,这也是霍英东早年驰骋地产界的最好明证。
留言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