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七大手法之——柏拉图

董立杰头像

发布时间:2020-02-24 00:00

阅读 37408 | 分类:管理学

合集: QC(质量管理)管理工具及七大手法

定义:

又称重点管理图,根据所收集的数据,以不同区分标准加以整理、分类,计算出各分类项目所占的比例而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再加上累积值的图形。

最早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用来分析社会财富的分布状况。他发现少数人占有着绝大多数财富,而绝大多数人却占有少量财富处于贫困的状态。这种少数人占有着绝大多数财富左右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即所谓“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关系。后来,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把这个“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原理应用于质量管理中,便成为常用方法之一(排列图),并广泛应用于其它的专业管理。目前在仓库、物资管理中常用的ABC分析法就出自排列图的原理。

俗语说“打蛇打七寸,擒賊先擒王”。柏拉图分析是企管学里的二八定律;抓住20%的数量占的全部比重80%的要因,80%的数量仅占全部比重的20%。所以柏拉图分析的目的是抓重点。事情找重点,问题找症结,才能迅速解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制作步骤:

  1. 决定不良的分类项目。
  2. 决定数据收集期间,并且按照分类项目收集数据。
  3. 记入图表纸。
  4. 计算累计比率。
  5. 标记代表意义。
  6. 记上累计值,并用线连接。
  7. 机入柏拉图的主题及相关资料。

用途说明:

1.掌握问题点。

2.掌握重要要因。

3.确认改善效果。


柏拉图的注意事项:
  (1)分析柏拉图只要抓住前面2~3项原因就可以;
  (2)柏拉图的分类项目不要太少,4~9项较合适,最多不超过9项,如果分类项目太多,超过9项,可划入“其它”,如果分类项目太少,少于4项,做的柏拉图无实际意义;其他项目要放在最后面。
  (3)做成的柏拉图如果发现各项目分配比例差不多时,柏拉图失去意义,与柏拉图法则不符,应从其它角度收集数据再做分析;
  (4)柏拉图是管理改善的手段而非目的,如果数据类别已经很清楚者,则无需再花时间制作柏拉图。



效果确认的柏拉图制作要决:

  1. 必须两个柏拉图并排,分为改善前与改善后。
  2. 收集数据的期间和对象必须一致。
  3. 季节性的变化应列入考虑。
  4. 对于改善项目以外的要因也要加以注意。

留言区(共0条)

暂无留言,快来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