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学院 |
![]() |
好猎者 |
![]() |
|
![]() |
齐国有一个喜欢打猎的人,花费许多时间去打猎,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回家之后觉得愧对家人,出门又觉得对不起邻里好友,他仔细琢磨为何自己老是猎不到猎物,最后才明白是因为猎狗不好,可是因为家穷没办法得到好的猎狗,于是他想回到自己田里努力耕种,有收获之后便可买一只好的猎犬,等到有一只好猎犬时,便容易捕获野兽,达成自己成为一个好猎人的心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应该具备哪些器具,才能善其事呢?这可能是更重要的课题。很多企业,员工每天辛苦忙到晚,领导者也是天天加班又加班,可惜效益就是上不去?为什么?基础建设没打好,员工技能低,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等,都可能是根源所在。全心投入事业经营的企业家唯有不断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摸索出答案,最后方能成功。 为了达到目标,暂时走一走与理想背弛的路,有时却正是智慧的表现。
启示:员工要想“善其事”,必须“利其器”,而这所谓“器”就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处事能力;而作为领导者就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作为伯乐的气质,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体现出了作为领导者的鉴别并重用用人才的可贵。
树上还有几只鸟
某日,老师在课堂上想测测一个学生的智商怎么样,就问他:“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 看到这里,我心里偷着一乐,答案不就是“一只都不剩吗?”这样的问题太简单了,就连现在的小学生都能答出来,因为在很多书上以及电台的互动节目中都有这样的脑筋急转弯的题,再普通不过了。
但故事中是怎样回答的呢? 学生反问:“是无声手枪吗?” “不是”。
“枪声有多大?”“80—100分贝。” “那就是说会振得耳朵疼?”
“是。” “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 “不犯。”
“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了?”
“确定。”老师已经不耐烦了,“拜托,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OK?”
“OK,树上的鸟里有没有聋子?” “没有。”
“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 “没有。”
“边上还有没有其它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它鸟?” “没有。”
“有没有残疾或饿得飞不动的鸟?” “没有。”
“算不算怀在肚子里的小鸟?” “不算。”
“打鸟人的眼有没有花?保证是十只?” “没有花,就十只。”
老师已经满头大汗,且下课铃响了,但学生还在问:“有没有傻到不怕死的鸟?”
“都怕死。” “会不会一枪打死两只?”“不会。”
“所有的鸟都可以自由活动吗?” “完全可以。”
“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学生满怀信心地说,“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有掉下来,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不剩。”
看到这里,我感到很震惊,故事中那位学生在处理问题时的严密思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他”竟然能提出14个问题来推理自己的答案,思维十分活跃,这是我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同时也为自己在一见到问题时的鲁莽和幼稚而感到羞愧。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有时确实存在一见到问题就简单处理的现象,没有多想几个“为什么?”也没有将与这一问题有关联的其它条件都考虑进去,这样处理问题往往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有时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与其存在的客观条件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应避免思维的简单化。故事中那位学生在处理问题时,采取了排除法,在排除了其它可能性后,得出了最准确、最圆满的答案。
启示: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够避免思维上的直线式和习惯性,对问题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不忽略任何一个细节,甚至是逆向思维,那么,我们就有可能避免工作中的失误。 |
声明:该文及以下回复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五略商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转自《五略商书》,作者百炼成钢! |
|
相关阅读 |
![]() |
苏州高中全科辅导一对一培训班中小
|
![]() |
工信部—2024ICT中国·高层
|
![]() |
2024第十九届中国国际物流节在
|
![]() |
专业传感器—2024上海国际车用
|
![]() |
亚洲物流双年展/2024上海国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