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商学院 |
![]() |
藏獒的遗传因素有哪些? |
![]() |
|
![]() |
在藏獒这个单一品种内,个体的表现都不是绝对一致的,有些甚至存在着很大差异。比如个体之间就有毛色上、体型上的差异,神经类型也有从活泼到安静、胆大到极度胆小、攻击性强到非常懦弱的变异。此外,藏獒也存在不良的遗传性疾病,如髋关节发育不良等。在所有这些变异中,有些我们需要通过选育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有些则需要降低甚至根除。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资料,以及比较成熟的德牧为繁殖蓝本,试就某些性状的选育问题进行初步的论述。 一、关于藏獒的毛色 犬的毛色是由几个位点上的基因控制的,基因间存在互作关系。犬的毛色基因至少有以下几个系统: (1)E系统。E(色素分化基因)决定整个被毛黑色素扩散或不扩散的基因。这个位点上已知的等位基因及显性等级是:E m(黑嘴筒)— E(纯黑色)—e br(灰白色和棕色条纹)—e(黄色)。 (2)A系统。A(刺鼠毛基因)决定刺鼠型,这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及显性等级如下:A s(纯黑色)—a y(貂、黄色)—a w(灰狼青色)—a t(铁包金)。 (3)C系统。C(白化基因)决定毛色色素氧化酶的产生,这一系统的等位基因有:C(全色,全黑或全灰)—c ch(青紫色)—c(白化体)。獒犬的浅色毛可能就是c ch的作用,藏獒的金色毛,其范围从奶白色到深红色,则是由于多效基因修饰因子的作用。 此外,还有许多控制毛色的其他基因,如褐色控制基因B/b、淡化基因D/d、白色基因W/w等。 二、藏獒的繁殖性能 普通犬的发情周期平均为7—8个月,平均窝产仔数3—8头。藏獒的发情周期最长,平均为12月。 繁殖实践中,我们希望母犬的发情周期要短,窝产仔数要多,最好在7头以上。窝产仔数属于数量性状,遗传力一般较低。因此通过个体选择(根据母犬本身的成绩)提高犬群的窝产仔数是困难的,而且个体选择要等母犬1.5岁以后,有了本身的产仔记录才能进行,不利于早选。据报道,窝产仔数与体高和体重存在显著的表型相关,因此可以认为,选择体重大的母犬可以间接地获得窝产仔数多的种母犬。 在种母犬的选留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性状的—乳头数。乳头数与母犬的泌乳有较高程度的相关,因此选种时应保证母犬有4对以上的有效乳头(发育正常,不凹)。 母犬的繁殖性能还受到母犬年龄(胎次)的影响。根据本所多年的资料统计,母犬6岁以后仔犬10日龄内的死亡率显著增加,此外,老龄母犬的发情周期也有延长的趋势。因此,要提高犬的繁殖性能,还必须及时地淘汰犬群中的老龄母犬。 三、藏獒的遗传性疾病 从目前情况看,对整个犬群危害最大的遗传性疾病是犬的髋关节发育异常。 已有许多报道认为,犬髋关节发育异常是一种呈数量性状遗传的遗传性疾病。关于德国牧羊犬的髋关节发育异常的遗传力,也有许多报道。藏獒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 德国牧羊犬的髋关节发育异常具有中等以上程度的遗传力。已有报道,采用个体表型选择可以降低犬髋关节发育异常的发生率。例如,民主德国经过8年的选育,德国牧羊犬中该病的发生率从44%降低到12%。采用个体选择,需要的资料比较少,应用起来比较简单。然而,由于个体选择对降低犬髋关节发育异常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许多报道都认为应采用综合选择,即根据犬的祖先、本身、同胞及其后裔的情况进行选择。 犬髋关节发育异常与犬的某些性状、警用性状具有一定的遗传相关,如犬的髋关节发育异常与听力呈显著的负遗传相关(r=-0.55)。因此在犬的选育中,我们必须综合地考虑,制定合理的选种标准,以降低犬髋关节发育异常的发生率,提高犬的警用性能。 藏獒的髋关节不良的情况在某些地域已经出现,但愿有志与研究这方面的人士尽快拿出研究成果。 |
声明:该文及以下回复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五略商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转自《五略商书》,作者董先生! |
|
相关阅读 |
![]() |
七招降低新购仔犬发病率
|
![]() |
健康藏獒与病藏獒的外观和生理区别
|
![]() |
传说中的藏獒
|
![]() |
藏獒训练三部曲
|
![]() |
藏獒配种程序全记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