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 |
自我选择效应--惯性的力量 |
|
只想做个管理界的伯乐 |
查看专辑《心理学效应大全》的全部文章 |
自我选择效应(Self-selection effect),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3年前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抉择将决定3年后的生活。这就是自我选择效应。一旦一个人选择了某一人生道路,就存在向这条路走下去的惯性,并且不断自我强化。选择效应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选择是生活与人生处处需要面对的关口。昨天的放弃决定今天的选择,明天的生活取决于今天的选择。人生如演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导演。只有学会选择和懂得放弃的人,才能赢得精彩的生活,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 选择,就意味着责任。 有句话说“决定我们是谁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孩子以后怎样去选择。 我经常听说有些家长为给孩子安排的事情,和孩子发生冲突。比如一个孩子不愿意学琴,愿意去踢足球,但迫于父母的愿望,他去学了,结果内心却永远在向往着足球;一个孩子喜欢白色的衣服,可父母喜欢她买红色的,于是买了,但孩子并不快乐。有的孩子,甚至一生都没有选择的机会,一切都在经验丰富的父母的掌管之下,结果失去了发展和完善自己、并心甘情愿为之付出努力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一个孩子由感性走向理性,由幼稚走向成熟,重要的一步就是学会选择。尊重他选择的权利,就尊重了他的思维和判断,也就尊重了他的未来。一个人以后的生活是否幸福,成就大小,不完全取决于他是不是聪明、幸运,很多时候取决于他是否懂得选择,并为之付出努力。 用教育孩子的例子来说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小,而不去告诉他们这个道理,其实对他们而言,生活早已经开始。孩子不必太听话,比如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儿子懂得多?”爸爸回答:“当然啦!” 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 爸爸说:“是爱迪生。” 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发明电灯?” 重要的哲学范畴 自我选择作为一种存在,不仅是一个伦理学范畴,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对此给予科学的回答。自我选择的逻辑起点在于自我存在,而自我选择无非就是自我存在的不断充实。自我选择体现了自我存在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在新的制度经济学里面,有这样两个概念:路径依赖(pathdependent)和自我强化(self-enforcement)。它的意思是说,制度变迁(比如改革)一旦走上某条道路,就存在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惯性,并且不断自我强化,即使这条道路是错误的,也是如此,甚至最后进入一种自我强化的状态。 一旦个人选择了某一人生道路,就存在向这条路走下去的惯性并且不断自我强化。如果要转向其它的道路,就将付出更高的成本。 没有选择的余地就等于扼杀创造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判断吗?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反感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才算得上判断。因此,没有选择的余地就等于扼杀创造。 定势效应 如果选择了某项职业,在从事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慢慢积累起这项职业的专门技能,如果半路出家转行,必然经过一个艰苦的“换羽”过程,而且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当然,人们是否转行的决定依然是权衡转行的成本与收益来决定的)。所以,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面临成千上万的雇主,因为他的可塑性大,而一个有十余年经验的技术员面临的雇主可能只有几千或者几百乃至几十甚至几个,因为(路径依赖和自相似性使)他们具备的能力越来越专业化,要重塑他们就需要花更大的成本。 频繁跳槽的人们的工作都不十分稳定,原因可能在于,他们跳槽的成本常常不大,也意味着他们的人生富于变化,路径依赖和自相似性相对就弱一些——然而他们也难以成为某一领域的有大成者。从成本—收益角度看,跳槽者需要用大量时间、精力去学习新的制度乃至工作知识,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些都是不小成本,而跳槽的收益常常需要机会,并且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案例一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3年,监狱长满足他们每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3年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已经孩子成群。 最后走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3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表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斯来斯! 在新的制度经济学里面,有这样两个概念:路径依赖(pathdependent)和自我强化(self-enforcement)。它的意思是说,制度变迁(比如改革)一旦走上某条道路,就存在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惯性,并且不断自我强化,即使这条道路是错误的,也是如此,甚至最后进入一种自我强化的状态。 一旦个人选择了某一人生道路,就存在向这条路走下去的惯性并且不断自我强化。如果要转向其它的道路,就将付出更高的成本。这也告诫我们,在选择时应该慎重。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的密尔顿·弗里德曼在获得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免费奖学金时,也获得了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的一笔奖学金,经过审慎考虑接受了前者,从此与经济学结下不解之缘。但如果他接受了后者呢?他的未来会怎样,也许就不再成为经济学家,而是数学家或其它的什么人。 案例二 从前周国有个想当官总当不上的人,年纪大了头发白了,在大路上哭泣。 路过的人就上前问他:“为什么哭啊?” 老人一边哭一边回答说:“我几次想当官都不被看中,自己可怜自己年老了没有机会了,所以就哭啊。” 路人奇怪地问:“你求官怎么就一次都没求到呢?” 回答说:“我少年的时候,学的是文,道德文章学好了,准备去当官,国王喜欢用年老的人。用老人的国王死了,后来的国王又用武将。等我兵法武功学好了,用武将的国王又死了。少年的国王刚刚登基,喜欢用年轻人,我又老了,就这样没求成一次官。” 由这个故事可见,跳槽虽然有它的好处,可以带来新的感觉、新的生活,但如果因为环境的变化而频繁跳槽行为并不可取。 作为人,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形成的对世界、对人的看法可能影响人的一生,也即更易发生“选择”效应。一棵树在幼小时要扶正它是容易的,当它长大还想扶正它就很难了,因此注重儿童和少年时期的教育对一个人一生是最重要的。 选择效应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一种选择,“破罐子破甩”也是一种选择。“浪子回头金不换”则说明了要改变选择效应的作用,是需要付出巨大成本的。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选择和接触能够带来的好影响的人,选择能够更好地创造未来的工作。 |
声明:该文及以下回复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五略商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转自《五略商书》,作者商侍郎! |
|
相关阅读 |
成功的“三大定律”:荷花定律、竹
|
|
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
|
|
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与人
|
|
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 飞黄
|
|
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