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
【第6章】 “娱乐教父”邵逸夫 天命之年,打造“东方的好莱坞”
   
 
商帝国管理咨询
  被约:136
实名认证
  查看专辑《“娱乐教父”邵逸夫》的全部文章  
决战天球商业模拟_管理人员模拟培训_创业模拟_商战模拟_MBA模拟课程
    抗战胜利后,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就失去联系的邵氏兄弟,历尽艰辛,终于得以重逢。彼此牵肠挂肚了三年多,兄弟相见,自然感慨万千、相拥而泣。邵氏兄弟重新坐到了一起,决心重新振兴邵氏电影事业,老大邵醉翁留在上海作为后盾,负责“笑舞台”和南洋影片公司在上海的发行业务;老二邵?人回香港恢复南洋影片公司,以香港为基地拍摄电影,供应上海及南洋的戏院;邵山客与邵逸夫继续在南洋扩展戏院,邵氏兄弟重新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返回南洋后,邵逸夫与三哥邵山客立即着手恢复院线。经历了战争,很多戏院已经面目全非,或毁于战火,或改做他用,即便是保存下来的也是破烂不堪。兄弟俩先选了十处过去人气最旺的戏院,同业主签订长期租赁合同,因陋就简,放映卖座电影,等有了收入,再依次对戏院进行装修。

    到20世纪40年代末,邵氏在南洋的院线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雄踞南洋院线商“龙头老大”之位。1945年8月,英国重新接管香港。原本就是自由贸易港的香港再次散发出“东方之珠”的魅力,此时也正是邵?人在香港重开南洋影片公司的大好时机。于是,邵?人很快地将九龙城的南洋片场恢复起来。并在邵山客与邵逸夫的支持下,重新招兵买马,开始拍摄新影片。此时,电影产业也迎来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彩色电影。1948年,邵?人和他的儿子把南洋影片公司改组为由他们父子控股的“邵氏父子公司”。与此同时,在南洋的邵山客与邵逸夫两人合组的南洋“邵氏兄弟公司”也恢复了运行。上海与南洋成了邵氏父子公司的最大销售市场。与战前所不同的是,此时邵山客与邵逸夫的“兄弟公司”需向邵?人的“父子公司”购买影片,即邵山客与邵逸夫出钱,邵?人负责拍摄,一切开支由“父子公司”向“兄弟公司”报账,账目分得清清楚楚。这种经济上独立,业务上合作的产销联合体,拥有着其他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正当盛年的邵逸夫雄心不减,他眼光独到、嗅觉敏锐,认为电影事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洞悉市场的变化,了解观众的需求,唯有如此,才能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他发现,原来的那些电影器材已经老化落后了,不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就一定要舍得投入大本钱。于是,邵逸夫当机立断,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再次去大洋彼岸购买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影器材。
    1950年,邵逸夫第二次远涉重洋,奔赴大洋彼岸。这一次的行程,更是让邵逸夫大开眼界。他不但去了美国,还去了欧洲和澳大利亚。他一边选购器材,一边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新观念、新思维。当他再度返回南洋时,一个邵氏影业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在邵逸夫的心中构筑出来了!邵逸夫与邵山客调整了以往略显保守的经营方式,采取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发展策略。此时,他们的事业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电影业及娱乐业,还把触角延伸到了银行和房地产业。但电影业仍然是“邵氏兄弟”事业的重心,他们利用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及多年打拼的经验,采取主动进攻、四处出击的战略,在南洋遍撒大网,发现合适的戏院就通过收购或租赁的方式,网罗至“邵氏兄弟”名下。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奋斗,“邵氏兄弟公司”不但恢复了战前的规模,而且比以往更胜一筹,邵氏影业再次展翅腾飞。

    到了1957年,“邵氏兄弟”在南洋创业了整整30年,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地拥有百余家电影院和十多座大型游乐场。邵逸夫兄弟在南洋的事业可谓蒸蒸日上,而二哥邵?人在香港的电影事业却是江河日下。于是邵?人写信给南洋的邵逸夫和邵山客,表明自己对电影业无心恋战,希望他们兄弟俩能有一人来香港,主持邵氏影业。就这样,1957年的初秋,邵逸夫辞别了合作30年的三哥,从狮城正式移师香港,从此开始了一段“笑傲江湖数十载”的新的人生历程。这一年,邵逸夫50岁。虽然年过半百,但是邵逸夫的精力丝毫没有减退。相反,他更加雄心勃勃,威风不减当年,立誓要再图霸业,创造出更多更大的辉煌。天命之年,尚有如此雄心壮志、如此势不可挡的气魄,不得不让人由衷地敬佩。邵逸夫一到香港,顾不得洗去风尘,便立即动手开展工作。30多年的电影生涯使邵逸夫意识到,国产片水准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拍摄场地。而要想抢占香港这个制高点,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影院和出品自己的影片,但如果没有一个配套健全、设施优良的拍摄场地——影城,想拍摄出高质量的影片就无异于纸上谈兵。影人没有摄影棚,等于工人没有工厂、农民没有土地,邵氏要想在激烈的影业竞争中得以发展,成就霸业,就必须要走好莱坞式“梦工厂”的道路,建立属于自己的、最先进的电影制片厂。可这又谈何容易?要建厂,就得买土地。香港这个地方寸土寸金,他只买得起位于清水湾的一座46英亩的荒山。这里远离闹市区,杂草丛生,交通不便,杳无人烟,用邵逸夫的话说,“在山上向四周开枪,都不会击中任何目标。”要在这块废墟上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制片厂,谈何容易?但邵逸夫偏偏就是“相中”了这里的“好环境”——远离闹市正是制作影片的理想之地。说干就干,就在邵逸夫砸下巨资买下这荒山野岭的次日,他便挂出了一块金字招牌——邵氏兄弟影业有限公司。
    尽管邵逸夫胆略过人,但是,却没有任何影界人士投奔到九龙这块尚未开发,看不见有任何厂房与拍摄设备的“邵氏公司”来,因为没有人相信“其貌不扬”的邵逸夫能在清水湾这个地方兴建起一座现代化的“电影城”,也没有人肯相信在香港的电影公司都不景气的年代,邵逸夫会创出令世人惊叹的事业。但是,邵逸夫却依然执着地按照他自己所描绘的蓝图去行事。他先是在香港几张有影响的报纸,如《大公报》、《文汇报》、《星岛日报》上刊登了醒目的《启示》:“今为提高中国电影之水准,发展国片之国际市场,本公司有感于当今电影水准之低,决心改良设备,更新技术,发掘人才。现已选址清水湾建邵氏之影城,急需如下人才:制片、化妆、剪辑、配音、暗房、编剧、导演、演员等,公司将与同仁并肩奋斗,同甘共苦!”这则广告果然收到了成效。不久,陶秦、李翰祥、卜万苍、岳枫、罗臻、何梦华、严俊等名导演来了;林黛、李丽华、乐蒂、张仲文、丁红、丁宁、陈厚、赵雷、关山等名演员也来了。此外,邵氏公司还物色到一大批摄影、制片、化妆、剪辑等方面的人才,不少剧作家也前来应聘。另一面,邵逸夫也开始着手兴建心中酝酿、构想已久的影城。他每天不辞辛劳地往返于市区与清水湾之间,筹划着片场的设计方案,常常忙得忘了吃饭,直到肚子咕咕叫,才胡乱找点东西充饥。有时实在太困了,就把头伸到自来水龙头下,冲冲凉水,以消除疲劳。这样拼命的工作就连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都吃不消,更何况年过半百的邵逸夫呢?可是,邵逸夫偏偏就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人,他工作起来,劲头、精力、效率都丝毫不亚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清水湾影城从1957年开始破土兴建,历时七年才告完工。这座现代化电影基地,气势恢宏,配备有电影制片大楼、摄影棚、隔音片厂、混录车间、置景场棚、服装道具室、冲洗拷贝车间、放映室与行政大楼。还建有一条古装街,两旁尽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和古今中外的各种建筑。这便是邵氏影业帝国的根据地,亚洲最大的影城——邵氏影城。邵逸夫在步入电影业时就已经认定,从事电影事业必须将制作与发行相结合,方有出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邵氏兄弟”展开了一个庞大的扩张计划,实行“每月一院”的方针,在香港、新加坡等地物色适当的地点大开影院。短短几年,邵氏影院星罗棋布,迅速增至130余家,其巨大的发行网络也在不断地完善中。此后,风格各异的影片从邵氏影城源源不断地流向这个电影发行网,每年高达40多部,远远超过香港其他电影公司的影片产量。
“娱乐教父”邵逸夫 天命之年,打造“东方的好莱坞”-“娱乐教父”邵逸夫-商帝国管理咨询-五略商书
声明:该文及以下回复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五略商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转自《五略商书》,作者商帝国管理咨询!
0人评论,点击参与
  相关阅读
【第1章】“娱乐教父”邵逸夫 与
【第2章】“娱乐教父”邵逸夫 破
【第3章】“娱乐教父”邵逸夫 反
【第4章】“娱乐教父”邵逸夫 兄
【第5章】“娱乐教父”邵逸夫 拍
【第6章】“娱乐教父”邵逸夫 天
【第7章】“娱乐教父”邵逸夫 百
【第8章】“娱乐教父”邵逸夫 进
【第9章】“娱乐教父”邵逸夫 老
北京商书策管理咨询,专业的精益生产咨询、人力资源咨询、企业内训
约课
讲师
学院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