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于公元541年,卒于公元682年。他七岁开始读书,每天能记诵一千多字。在二十岁左右时,他就很善于谈论庄子、老子和诸子百家中其他各家的学说,同时也喜欢佛教经典。在隋文帝在位之时,征召他去做当时最高学府国子学中的教授之官“国子博士”,他声称有病而不去出任该官职。他曾经对自己周围比较亲近的人说:“五十年后,就有圣人出现,我才会出来帮助做一些济世救人的事情。”到了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时(公元627年),便把他召到京都长安去。他的容貌看上去如此年轻,唐太宗禁不住大为赞叹地说:“我本来就知道,有道之人是值得尊重的。至于羡门和广成子这些仙人的事迹,绝不是人们虚妄之言啊!”
孙思邈在太白山隐居修道时,“炼气养神,求度世之术”。孙思邈小时候得过“风冷病”,经常看医生,以至于耗尽家资。所以在十八岁时就立志学医,对医药有长时间的精心研究,他心地善良,总是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以医药助人。据说有一次在行路时,孙思邈看见一个牧童在杀一条小蛇,那蛇已经受伤出血了。孙思邈恳求牧童不要杀它,并脱下自己的衣服来送给牧童,赎救了小蛇。然后又用药物把蛇封裹起来,把它放回到草丛中去。
一个多月后,孙思邈又外出行走,看见一个白衣少年,仆人和马匹都很壮实,白衣少年下马来拜见他,并感谢他说:小弟承蒙道者救了一命。孙思邈听后没有介意,因为他救过的人实在太多了,记都记不过来,所以少年认识他而他并不认识少年。少年又再次拜谢他,并请他骑上另一匹马。两马驰行如飞,到了一处城郭。那里花木繁盛,春景和媚,门庭灿然显赫,人物繁杂,简直就像是君王的住处。原来孙思邈救的小蛇是龙王的儿子,那里就是龙宫的所在“泾阳水府”。龙王为报孙思邈救子之恩,临行时要送他许多金珠宝物,但都被孙思邈坚决地推辞了。龙王见他不爱富贵,便叫儿子取出龙宫药方三十副来赠送给他,并告诉他说:“这是真方,可以济世救人。”孙思邈心想有了这些秘方可以医治不少疑难杂症,就道过谢收下了。等他回家后把每一个药方都试用了,发现都有神效,从此孙思邈医治的百姓更多了。后来孙思邈在撰写自己的药书《千金方》三十卷时,便把龙宫药方分散放在里面,后世方剂学家们,在研究《千金方》时都注意到一个事实:《千金方》中的有些方剂,无法用中医已有的理论通过辨证论治的精神去衡量和理解。这一类“奇崛”的方剂中,有些是配伍方法奇怪,与方剂配伍的通常理论不吻合(比如“神丹”);有些则不仅配伍方法超常,而且用药多而繁杂,一方之中寒热温凉、气血攻补兼备,简直无法用现行医理作方剂分析(比如“镇心丸”)。有人认为,这些“奇崛”的方剂可能正是龙宫药方,以及孙思邈根据自己对龙宫药方的体悟而仿制的一些方剂。
据史载,孙思邈的著作共有三十多种,但大多亡佚了。只有《千金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成为代代相传的中医学中的宝贵典籍。
在《千金方》中,孙思邈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千金翼方》中记载了八百多种药物,尤其以治疗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最见成效,因此后世也有人尊他为“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的序中提出了“大医精诚”的观点,向后世所有诚心学医的人提出了医生的医德修养问题,后世医家都把它当做医的师范。孙思邈不仅有高超的技艺,更是有高尚的医德和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将来,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有一颗为人民服务、为百姓造福的心,只有这样,人生的真正意义才能够体现出来。
孙思邈很有才华,但他不喜欢权势,不愿做官,宁可隐居山林学习医术治病救人。虽然在他身上流传着神话般的传说,但是他亲自采集药材、验证药性的求真求实精神是毋庸置疑的。孙思邈为人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药方,还首先提出行医者要注重医德,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本着救人至上的观点。这在当时是一个首创,更对后世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