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 |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
|
营销界的宠儿 |
查看专辑《8篇历史故事,打开创新思维》的全部文章 |
自从汉朝蔡伦发明纸以后,书写轻便、经济多了,并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书。但是那时的书都是手抄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有钱买得起书的人眼中十分珍贵,所以就藏在自己的书房里密不示人。由于普通人根本买不起书,所以“书贵”成了阻碍文化发展的一个大敌人。 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发明了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即在适宜雕刻的枣木(或梨木)板上刻上要写的文字,成为印板,然后在印板上刷墨覆纸,用力压后印出整版文字来。但刻书版需几年时间,一旦发现错误,就得重刻,不能串版、换字,非常耗时耗力。据史料记载,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在成都雕版印刷的5048卷《大藏经》,用了12年,共雕版13万块,存放就占用了许多空间。 为了改进雕版印刷。我国人民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以改进,终于,北宋的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毕昇出身在一个平民家庭,他在总结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后,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制成了胶泥活字,并实行了排版印刷。这比欧洲活字印刷发明家古腾堡的发明早了整整四百年! 毕昇首先将质地细腻的黏土,制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毛坯稍晾干后,在一端刻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如铜钱边缘厚度;刻成一批后,将泥字放在火中焙烧,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之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一层用松香、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并在铁板上放上一个大小符合要求的铁框,根据稿件需要将泥活字排满后,就将铁板移到火上加热,等药剂稍稍熔化时,用一块平板将字面压平,当铁板降温,药剂冷却凝固时,泥活字就都粘在铁板上,成为一块可供印刷的活字板了。 为了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板印刷,另一板排字,两板交替使用,加快印刷速度。印完之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抖动,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活字不用时,用纸贴上标签,按字的声韵排列,用木格贮存起来,以便再用时捡字方便。按每个活字的使用频率,毕昇准备不同数量的活字,如“之”、“也”等常用字,他就准备二十几个,以保证两板排版使用的需要。而一些不常用的字,特殊的事先未准备的僻字,就现场制作,速度也很快。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发明后,我国劳动人民在推广使用过程中,根据胶泥活字原理,在活字的原料和排版印刷等方面又作了改进,使活字印刷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元朝初年有人用锡制造活字。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农学家王祯请木匠刻制木活字,并印制了《旌德县志》,他还发明了转轮排字盘和“以字就人”的捡字法,把活字依字的声韵排列车转轮上,排版时工人坐着转动轮盘捡字,提高了劳动效率。王祯写的《造活字印书法》,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叙述活字印刷术的文献。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无锡人华燧采用铜活字印刷,开始用字模浇铸铜活字,明末福建人饶化用铜字印刷;到16世纪初又出现了铅活字。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后来传入朝鲜,又经朝鲜传入日本;经新疆传到波斯、埃及,再传播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这不仅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而且为人类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至此为止,影响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两大发明——造纸和印刷术都问世了。并且,它们还跟火药和指南针同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推动整个世界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西方世界,印刷术使人们打破了封建教会的束缚,开始走向思想的自由;火药和指南针则为人们认识世界、环球航行提供了帮助。可以说,伟大的中国古代人民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强大力量,平民毕昇对人类文明史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
声明:该文及以下回复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五略商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转自《五略商书》,作者路汉雨! |
|
相关阅读 |
四言集(又:名贤集)全文
|
|
《三十六计》全文原文
|
|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原文,孙
|
|
有趣的歇后语
|
|
三角形的正弦(sine)、余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