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大全
   
 
萧远
  被约:11
实名认证
专家认证
比高管更高
  查看专辑《攻克心理学,决战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全部文章  
决战天球商业模拟_管理人员模拟培训_创业模拟_商战模拟_MBA模拟课程

教师考试中,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考点,在考查时侧重理解,以判断和单选较多,且考频较高。这里就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进行详细地总结,希望对于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在他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根据他的理论和大量临床研究的事实,分析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及遵守过程,并通过“对偶故事法”,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岁~5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儿童在打弹子游戏中总是自己玩自己的,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这是因为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是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这一阶段(6岁~8岁)的儿童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儿童尊重道德的权威,认为服从有权威地位的人就是好的。正因为这样,他们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3.可逆性阶段。这一阶段(8岁~10岁)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儿童一般都形成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儿童已经意识到一种同伴间的社会关系,且应相互尊重。准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同伴间这种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4.公正阶段。这一阶段(11岁~12岁)儿童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应用时加以解说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并不表明发展的连续统一体的中断。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是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来收集资料的。其中一个经典的道德困境故事是“海因茨偷药救妻”。基于儿童和成人对这类道德困境的反应,科尔伯格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为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一)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1)表现:以免去体罚与服从权力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凡是造成较大损害、受到较严 厉惩罚的行为都是坏的行为。反之,一种行为即使都是出于恶意,但如果未被觉察或未受到惩罚那就不是错误的,因此本阶段儿童尚缺乏真正的是非观念。

(2)儿童的回答:

赞成:不救妻子,会被小舅子打。

反对:偷药抓住,会受到严厉惩罚。

(3)关键词:避免惩罚

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也叫相对功利或朴素的利己阶段)

(1)表现: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儿童的回答:

赞成:妻子过去给自己做饭洗衣,要救。

反对:如妻子死了,生病也不是自己的错。

(3)关键词: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二)习俗水平(9-16岁)

1.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也叫好孩子或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1)表现: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2)儿童的回答:

赞成:为了妻子偷药,是个好丈夫。

反对:偷窃让自己名誉受损。

(3)关键词:赞赏和认可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1)表现: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2)儿童的回答:

赞成:不这样做,妻子的死自己要负责任。

反对:偷药违反法律。

(3)关键词:尊重法律的权威(规则不可变)

(三)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1.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也叫社会法治观念取向阶段)

(1)表现: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2)儿童的回答:

赞成:偷药犯法,但应酌情减轻。

反对:无论多危险,都不能用偷的方式。

(3)关键词:法律是社会契约(规则可变)

2.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1)表现: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2)儿童的回答:

赞成:生命高于一切。

反对:会因违背了自己的良心公正而内疚。

(3)关键词:公正、平等、道义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吉利根及其合作者(1982)经过一系列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在道德判断和推理中存在公正和关怀两种典型的道德取向,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

2.男性更重视诸如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这样的抽象、理性的道德原则,而女性看待道德时,倾向于更加关注人类的幸福;

3.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一般要经过自我生存定向、善良、非暴力道德三个发展水平。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这不仅是对传统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修正,而且为我们针对不同性别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思路。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艾森伯格设计出不同于科尔伯格两难情境的另一种道德两难情境,即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以此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的特点是一个人必须在满足自己的愿望、需要与满足他人的愿望、需要之间做出选择。经过大量研究,艾森伯格总结出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五个阶段:

阶段1:享乐主义、自我关注的推理。助人与否的理由包括个人的利益得失、未来的需要,或者是否喜欢某人。

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开始对他人的需要表示出简单的关注。

阶段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儿童在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涉及的是好人或坏人、善行或恶行的定型印象、他人的赞扬和许可等。

阶段4:移情推理。儿童分析助人与否的理由时,开始注意与行为后果相关联的内疚或其他情绪体验,初步涉及对社会规范的关注。

阶段5:深度内化推理。儿童决定助人与否,主要依据内化的价值观、责任、规范以及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

声明:该文及以下回复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五略商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转自《五略商书》,作者萧远!
0人评论,点击参与
  相关阅读
成功的“三大定律”:荷花定律、竹
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
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与人
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 飞黄
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北京商书策管理咨询,专业的精益生产咨询、人力资源咨询、企业内训
约课
讲师
学院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