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
五味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
   
 
董立杰
  被约:37
实名认证
专家认证
精益管理咨询师,五略管理法创始人
  查看专辑《黄帝内经与中国古典文化》的全部文章  
决战天球商业模拟_管理人员模拟培训_创业模拟_商战模拟_MBA模拟课程

五味即辛、酸、甘、苦、咸。药物以味不同,作用便不相同。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缓,苦味能泻能燥,咸味能软坚润下。近人认为药物味的不同,与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如辛味的多含挥发油,酸味的多含有机酸,甘味的多含醣类,味苦的则可能含生物碱、甙类或苦味质等。

1、五味理论与人体生理

《黄帝内经》认为,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人身气化即天地之气化。《类经》释曰:“夫味得地之气,故能生五脏之阴”。阴者,脏腑阴精也,指物质基础而言。《素问·五运行大论》更为具体谈到“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由此可见,五味对五脏起着重要的滋养和协调作用,五味化生精血方能形成人的有机整体。一般认为心喜苦、肺喜辛、肝喜酸、脾喜甘、肾喜咸,五脏对五味各有特定的亲和性。掌握脏、味之间的这种关系,对于正确使用药疗及食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人体生命活动从根本上离不开阴阳的对立互根和消长转化,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五味也可影响到阴阳的盛衰,从阴阳属性上分,气属阳,味属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薄者为阴中之阳;从五味运动转化而言,辛甘发散属阳,酸苦涌泄属阴,咸味涌泄属阴,淡味渗泄属阳。《素问·生气通天论》总结道:“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由此可见,人体的生理结构与功能都与五味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

2、五味理论与人体的病理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中,各脏腑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对立统一,以平为期。若饮食五味偏嗜,则五味作用于人体太过或不及,就会造成脏腑功能偏盛偏衰,使脏腑之间这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的平衡受到破坏,导致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以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为线索,列举了不同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在发病方面各不相同的影响。《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泪弛,精神乃央。”指出了虽然五脏的资生依赖于五味,但是过用五味却又能损害五脏的协调关系。

根据“同气相求”五味各走其所喜的理论,水能克火,若人体心气本虚,又摄咸过度,则可导致肾水太甚乘火,水气凌心;反之,若见心火亢盛证又为咸味所宜。故《黄帝内经》分别有“心病禁咸”与“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之说。又如《灵枢·五味》云:“脾色黄,宜食咸”,脾胃土为肾水之所不胜,若肾得谷味之咸,则可反克中焦脾胃之实积。根据这些基本的原则,执法以制方,才能圆活自如。类似的关于五味与人体病理的论述在《黄帝内经》中是很丰富的。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在《灵枢·五味》中不仅记载了五味所入和各有所走,各有所病,更详细解释了五味致病的病机,如在谈到“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时,解释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散,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脆薄以濡,得酸则缩蜷,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其论从酸主收涩,影响气化运行入手,指出过食酸味,可产生膀胱约而不通的癃闭病,病变涉及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的三焦、胃、膀胱诸腑。其余诸脏也各有较深刻分析,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声明:该文及以下回复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五略商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转自《五略商书》,作者董立杰!
0人评论,点击参与
  相关阅读
推荐:这15本精益生产、精益管理
六个必备市场营销模型
按摩足三里穴:调理脾胃、补中益气
敬辞大全
谦辞大全
北京商书策管理咨询,专业的精益生产咨询、人力资源咨询、企业内训
约课
讲师
学院
发现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