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
【第5章】 “经营之神”王永庆 从一无所知到塑胶大王
   
 
商帝国管理咨询
  被约:136
实名认证
  查看专辑《“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全部文章  
决战天球商业模拟_管理人员模拟培训_创业模拟_商战模拟_MBA模拟课程
    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的“工业局”推出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把亟需发展的纺织、水泥、塑胶、玻璃、人造纤维等几大行业列为重点支持项目,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的石化工业基本原料——聚氯乙烯(PVC)塑胶粉。王永庆经过思考,认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就和创业伙伴一起去找政府的有关部门,申请这个项目。

    可是由于王永庆当时对塑胶一无所知,结果不但没有申请到项目,还被大大地奚落了一番。其实,政府是想把这个项目交给当时在台湾化工业中地位高、影响力大的企业家何义去做。何义原本答应投资建厂,但是这一计划拖了将近两年也没有着落。这期间何义曾到日本、美国、欧洲考察了一番,认为依照现有的技术能力、生产水平,台湾的塑胶产品,从产量到品质,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日本的产品,所以不愿向台湾的塑胶工业投资。

    无奈之下,这个风险大、利润不高的项目还是落到了貌不惊人的王永庆手里。消息传出,王永庆的朋友都认为他是想发财想昏了头,纷纷劝他放弃这种异想天开的决定。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还公然断言称,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肯定要倾家荡产!其实,王永庆做出这个大胆的决定,并不是心血来潮、铤而走险,而是事先进行了周密的分析研究。虽然他对塑胶工业还是外行,但他向许多专家、学者讨教过,还拜访了不少有名的实业家,对市场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甚至私下去日本考察过。他认为,烧碱生产地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用作制造聚氯乙烯(PVC)塑胶粉,这对发展塑胶工业绝对是一个大大有利的条件。就这样,只有小学文化的王永庆花了一年的时间学习、了解塑胶知识,而这些知识为他以后的生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4年3月,王永庆和商人赵廷箴等人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连同美国援助的67万美元,开始兴建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福懋塑胶公司。公司于1957年正式投产运营,并改名为台湾塑胶工业公司,总部设在高雄,王永庆担任董事长。从此王永庆开始了具有传奇色彩的“塑胶大王”之旅,并为此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当时,王永庆的塑胶公司月产量仅仅100吨,是全世界规模最小的塑胶工厂。而同时期的日本或欧洲的工厂月产量已经达到3000吨以上,因此王永庆的产品根本没有规模效益可言。更糟糕的是,他还受到了两个极其恶劣的因素影响:一是市场需求的问题,当时台湾的月需求量只有50吨,这意味着王永庆的工厂每月都会有至少50吨的库存;而且当时的日本同类产品物美价廉,充斥着台湾市场,台塑公司生产的首批产品在台湾只销售了20吨,仅仅是产量的1/5,明显是供大于求,成本根本无法收回。二是由于使用了美援采购机械,按规定,其开支必须经过美援管理机构——怀德公司的审查。1955年3月,怀德公司正在审查中,突然遭到美国国会某议员的反对。理由是67万美元的巨额援助款,每月仅仅生产一百万吨,是不符合经济效益的。因此,美援也被搁置了下来。后来经过台湾当局的苦心争取,美方才在当年的12月恢复援助。
    然而,更大的困难来自产品的质量,当时王永庆生产的塑胶原料主要用于制造塑料薄膜,再制成吹气玩具、塑料雨衣之类的日用品。但由于品质不过关,那些雨衣一穿就破,以至于当时的台湾人认为化学品都是骗人的。其余用途像用软质的PVC压制成细条状,编制成小袋子,消耗数量也十分有限。所以台塑经营惨淡、业绩平平。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台塑生产的PVC塑胶粉,销量十分惨淡,库存堆积如山,公司的处境可谓骑虎难下,进退两难,几乎到了山穷水尽、奄奄一息的地步。按照生意场上的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这样一来,当初他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合伙人都没有了信心,不敢再跟着他冒险了,纷纷退股。而王永庆却表现出了一个优秀企业家的远见卓识,他决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为此,王永庆几乎变卖了自己的所有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为了挽救自己苦心建立起来的企业,王永庆四处求救,寻找工厂的出路,这时,有人建议他去开拓海外市场,因为当时台湾岛内根本无法消耗如此众多的PVC塑胶原料,走出去是唯一的出路。但走出去的战略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其中最大的压力来自于规模:王永庆的工厂月产仅仅是日本的1/50。而台湾的人口不过是日本总人口的1/10,如此巨大的数据差异背后,意味着成本价格的竞争力。经过仔细比较、研究、分析,王永庆认为,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于是,在决定了走出去的方向后,王永庆决定扩产。在积极筹备工厂扩产的同时,台塑也不断寻觅地点,开设塑胶产品二次、三次加工厂。1958年,王永庆投资创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公司”,专做塑胶的二次加工,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如塑料胶布、胶皮等,同时帮助台塑销售PVC塑胶粉。这一年,王永庆的工厂已经达到了月产210吨的规模,但相较于国际上的企业,规模成本还是太高,王永庆再次力排众议,决定继续大规模扩产。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了。王永庆的塑胶生产也一发不可收拾,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大获其利!各项举措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陆续展开,王永庆的二次扩产计划完成后,产品品质也得到了极大的保证,于是他四处寻找合作伙伴,开设了卡林、新东等几家三次加工厂。到1960年,王永庆的塑胶企业的月生产规模已经达到了1200吨,加上台湾廉价的劳动力,台塑的国际竞争力已初现端倪。王永庆再也不必为产品销售而苦恼,库存积压的问题一去不复返,台塑和王永庆从此迈上了成功之路。那段岁月是王永庆一生最为难忘的,每当回忆起投产之初的艰难,王永庆总是感慨的说:“那个时候,台湾的经济发展恰似一片荒芜的土地。我们所面对的是资金缺乏、技术落后、原料困难、市场极其狭小等重重困难。在这种极其艰苦的处境当中从事塑胶原料的生产,就好像是一个手中缺乏工具的人,开始在极为贫瘠土地上拓荒耕耘。”
    后来,尽管台塑的总部已经迁至台北,并且兴建了豪华气派的台塑大楼。但是王永庆仍保留了在高雄的那间狭小简陋的办公室,这是为了让员工们牢记那段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的艰苦创业的历史。到1978年,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台塑集团的营业额突破10亿美元,一举奠定了台塑在世界同行业的地位。但王永庆有着更大的野心——他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台湾岛内,他的视野在全世界。1980年,王永庆正式进军美国。他计划在德克萨斯州休斯敦筹建一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PVC塑胶工厂,其中包括一家氯乙烯(VCM)厂和一家聚氯乙烯(PVC)厂,年产量在24万吨以上。工厂于当年6月正式开始兴建,策划、设计、安装、施工、试车完全由台塑一手包办,大大节约了建设成本。该厂于1983年正式投产,一船船PVC原料由美国运回台湾,解决了台塑多年来原料短缺的问题。同时,王永庆还先后出资收购了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家氯乙烯(VCM)厂和德克萨斯州的一家聚氯乙烯(PVC)厂。之后,他又以1950万美元买下美国JM塑胶管公司的八个下游工厂。至此,王永庆在美国已经建立了3个石化原料厂和11个下游加工厂,仅PVC的年产量就高达39万吨,再加上台塑公司的55万吨,达到了94万吨,大大超越了PVC业的霸主——固力奇公司的85万吨,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原料加工厂商。而王永庆以前建立的南亚塑胶公司也一举成为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PVC塑胶二次加工厂。

    一个塑胶王国正在不断成型、成长,王永庆也凭借自己的胆识、苦干,成就了自己“塑胶大王”的美誉。
“经营之神”王永庆 从一无所知到塑胶大王-“经营之神”王永庆-商帝国管理咨询-五略商书
声明:该文及以下回复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五略商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转自《五略商书》,作者商帝国管理咨询!
0人评论,点击参与
  相关阅读
【第1章】“经营之神”王永庆 序
【第2章】“经营之神”王永庆 走
【第3章】“经营之神”王永庆 创
【第4章】“经营之神”王永庆 睿
【第5章】“经营之神”王永庆 从
【第6章】“经营之神”王永庆 填
【第7章】“经营之神”王永庆 非
北京商书策管理咨询,专业的精益生产咨询、人力资源咨询、企业内训
约课
讲师
学院
发现
我的